日韩欧美视频在线_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_日韩AⅤ精品国内在线_欧美日韩午夜大片在线观看

  • <bdo id="cx6rv"></bdo>

    <ruby id="cx6rv"><strike id="cx6rv"></strike></ruby>
    <address id="cx6rv"><var id="cx6rv"><strike id="cx6rv"></strike></var></address>

    關(guān)于茶的美文:徐夤《尚書惠蠟面茶》
    茶友網(wǎng)首頁 個人中心
    下載APP 下載APP
    手機訪問 手機端二維碼
    一頭大象-普洱茶

    關(guān)于茶的美文:徐夤《尚書惠蠟面茶》

    同學(xué)們,上午好,我是助教粒粒。


    從上周二開始,我們已經(jīng)正式開始了巖茶的內(nèi)容。


    課程中,涉及了一些茶詩。


    不少同學(xué)之后在班級里,提到對于這些茶詩還存有疑惑。


    因為課上時間不太夠,所以多杰老師就在【多讀茶詩】專欄單獨辟文,和大家聊聊咯。


    既是為答疑,也是與咱們課上內(nèi)容做一些呼應(yīng)。


    這一次,多杰老師要和咱們聊的這首茶詩,是徐夤的《尚書惠蠟面茶》。


    這首茶詩,與武夷茶區(qū)究竟有什么樣的關(guān)系呢?一起來看看吧!


    原文

    尚書惠蠟面茶


    唐.徐夤


    武夷春暖月初圓,采摘新芽獻(xiàn)地仙。

    飛鵲印成香蠟片,啼猿溪走木蘭船。

    金槽和碾沉香末,冰碗輕涵翠縷煙。

    分贈恩深知最異,晚鐺宜煮北山泉。



    正文


    很多名人,都寫過茶詩。


    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。


    曾鞏、蘇軾、歐陽修。


    不勝枚舉,少費筆墨。


    這些大咖筆下的茶,如同被明星代言一樣,身價倍增。


    像李白寫的仙人掌茶,白居易喜歡的蜀茶,歐陽修最愛的雙井茶……



    但歷代茶詩的作者中,更多的則是名氣不大的文人墨客。


    名人寫茶詩,茶因人而聞名天下。


    常人寫茶詩,人因茶而流芳千古。


    本首茶詩的作者徐夤,就屬于后者。


    若不是這首茶詩,如今可能真的沒有多少人還記得這位詩人了。《全唐詩·卷七百八》中記載:


    “徐夤,字昭夢。莆田人。登乾寧進(jìn)士第,授秘書省正字?!?/span>


    乾寧,是唐昭宗的年號。


    唐昭宗,是李唐王朝的倒數(shù)第二個皇帝。


    換句話說,徐夤考上公務(wù)員的時候,唐王朝已經(jīng)風(fēng)雨飄搖。


    果然,徐夤“上班”不久,唐王朝徹底“倒閉”了。



    由于徐夤是福建人,隨即他便轉(zhuǎn)歸故鄉(xiāng),加入了王審知的政治陣營。


    王審知何許人也?


    他的五代十國期間,閩國的的開國之君。


    由于王審知在位期間,對于福建地區(qū)的發(fā)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,頗受后世贊譽。


    時至今日,福建、臺灣地區(qū)仍有地方供奉王審知,并尊其為“開閩圣王”。


    但徐夤在閩國,干的并不開心,沒多久就又辭職了。


    關(guān)于徐夤辭職的原因,史料中留下八個字:


    “禮待簡略,遂拂衣去?!?/span>


    說白了:不尊重我,必須辭職!


    離開政壇的徐夤,過起了隱居延壽溪的生活,可謂是魚如得水。


    在徐夤的詩歌中,處處透露著生活的情趣。


    比如專門歌詠花花草草的題材,有《梅花》、《菊花》、《草木》、《松》、《竹》、《牡丹花兩首》、《憶牡丹》、《惜牡丹》等。


    專門歌詠小動物的題材,有《雞》、《龜》、《鷹》、《雙鷺》、《鷓鴣》、《蝴蝶》、《宮鶯》、《白鴿》等。


    看著這些詩歌,我真是由衷的感覺,徐夤退出職場就對了。


    文藝青年,在職場中一般都不愉快。


    這件事,千百年來都沒變呀!



    《全唐詩》中,共收錄徐夤詩歌四卷,數(shù)量并不算少。


    但在盛產(chǎn)詩人的唐代,徐夤真的數(shù)不上名次。


    真正讓他流芳后世的則是這首茶詩——《尚書惠蠟面茶》。


    這首茶詩的意義何在?


    我們慢慢拆解。


    老規(guī)矩,先從題目講起。


    顯而易見,這是一首典型的“答謝題”茶詩。


    徐夤畢竟混跡政壇多年,身邊的朋友多是達(dá)官顯貴。


    這位尚書大人送來了“蠟面茶”,詩人喝過之后寫詩以示感謝。


    寫這種詩,就像發(fā)朋友圈。


    可以很敷衍,也可以很走心。


    徐夤寫的走心,也就以此詩成名。


    先說一下,蠟面茶究竟是何方神圣。



    南唐保大三年(公元945),南唐俘獲閩國王審知之子王延政,得到了重要的茶區(qū)建安。


    次年春天二月,就命令建安開始貢茶。


    《南唐書》卷二《嗣主傳》中記載:


    “命建州制的乳茶,號曰京鋌蠟茶之貢,始罷貢陽羨茶?!?/span>


    唐代,以陽羨茶為尊。


    唐宋交替間,連貢茶也發(fā)生了變化。


    產(chǎn)自福建的京鋌蠟茶,取代了陽羨茶的至尊地位。


    而這里講的蠟茶,就是徐夤收到的“蠟面茶”。


    徐夤本就是閩國故臣,能收到這里的特產(chǎn)“蠟面茶”在情理之中。


    關(guān)于“蠟茶”名字的由來,《演繁露續(xù)集》卷五《蠟茶》中記載道:


    “建茶名蠟茶,為其乳泛湯面與鑄蠟相似,故名蠟面茶也?!?/span>


    原來這種茶點出的茶湯,湯感粘稠,似融化后的蠟水,因此而得名“蠟茶”。


    后世也有記載寫作“臘茶”,其實是一種誤傳,已經(jīng)失去了其本意。


    下面,我們來讀正文。


    前兩句,寫的是產(chǎn)地。


    蠟面茶,產(chǎn)自閩國的建安,這在很多史籍中都有記載。


    閩國大了,建安也不算小。


    徐夤的可貴之處,是將這款茶的產(chǎn)地進(jìn)一步具體化了。


    沒錯,就是如今的茶葉重鎮(zhèn)——武夷山。



    所謂“武夷春暖月初圓”一句,把地點、季節(jié)、時間都說明白了。


    地點,是武夷山。


    季節(jié),是初春。


    時間,也可以推算。


    武夷山可以制作春茶,大致要在陰歷三月份左右。


    既然是“月初圓”,那就是十五日前后。


    由此可見,唐末武夷山制茶應(yīng)是在農(nóng)歷三月十五日之后。


    這個時節(jié)忙著“采摘新芽”,再贈予“地仙”。


    誰是地仙?


    我無從考證。


    愛茶之人,得飲好茶,估計都能立地成仙吧。


    不知各位愛茶人,是否同意呢?



    三四兩句,寫的是造型。


    唐代流行的是蒸青茶餅,因此詩中才稱“蠟面茶”為“香蠟片”。


    而且造型精美,上面還印有“飛鵲”的圖案。


    這種工藝到宋代,得以發(fā)揚光大,最終形成了“北苑貢茶”。


    到那時,只是將文藝的“飛鵲”換成富貴的“龍鳳”就是了。


    至于“啼猿溪走木蘭船”一句,頗有“兩岸猿聲啼不住,輕舟已過萬重山”之意。


    所描述的場景,正是制成的“蠟面茶”走出武夷山的山川河曲,運往愛茶人手中的場景。


    五六兩句,寫的是喝茶。


    當(dāng)時的飲法,與今天頗為不同。


    別看蠟面茶是武夷茶,可完全不是用工夫泡法。


    因為是蒸青茶餅,所以喝的時候要用到“金槽”。



    茶湯入“冰碗”,漸起“翠縷煙”。


    要不是醉心茶事的人,寫不出這種走心詞句。


    最后兩句,寫的是感情。


    蠟面茶后來能取代陽羨茶,可見其貴重與珍稀。


    這里的“分贈”,與白居易《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》中的“分張”同義。


    如今已是閑云野鶴的徐夤,仍能收到尚書“分贈”的“香蠟片”。


    友情之深,可見一斑。


    “晚鐺宜煮北山泉”,涉及到了茶器與用水。


    選一款茶器,加之以好水,認(rèn)真烹煎品飲。


    只有這樣,方才不辜負(fù)這杯好茶,


    只有這樣,方才不辜負(fù)這份心意。



    徐夤這首《尚書惠蠟面茶》,對于武夷茶區(qū)意義非凡。


    這是武夷山,第一次以茶區(qū)身份出現(xiàn)在文獻(xiàn)當(dāng)中。


    之前關(guān)于“武夷茶區(qū)”的記載,不能說沒有,但非常模棱兩可。


    南朝文學(xué)家江淹,曾在《江文通集》中這樣寫武夷山:


    “地在東南嶠外,閩越之舊境也。爰有碧水丹山,珍木靈草,皆淹平生所至愛?!?/span>


    有學(xué)者認(rèn)為,文中的“珍木靈草”指的就是茶。


    當(dāng)然有這種可能,但也有可能代指其他植物。


    憑這點就說,“珍木靈草”是關(guān)于“武夷茶”的記載,太牽強了。


    唐代孫樵《送茶與焦刑部書》,也是被武夷山地區(qū)高頻引用的一條文獻(xiàn)。其中記載道:


    “甘晚侯十五人,遣侍齋閣。此徒皆乘雷而摘,拜水而和。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(xiāng),月澗云龕之品,慎勿賤用之?!?/span>


    題目里倒是明確提出,文字的主題是茶。但也只寫了“建陽丹山碧水”,沒有明確提出是武夷山。


    硬說《送茶與焦刑部書》記錄的是武夷茶史,也沒什么依據(jù)。


    引用文獻(xiàn),似是對歷史的尊重。


    曲解文獻(xiàn),實是對歷史的不敬。


    對不起,又得罪人了。



    徐夤這首茶詩,寫于唐末或五代十國期間。


    武夷茶區(qū)正式登上歷史舞臺,也就應(yīng)從這首茶詩算起。


    前后相加,也有一千余年了。


    武夷山,是貨真價實的老茶區(qū)。


    但同時要說明的問題是,徐夤筆下的“蠟面茶”,是一種蒸青綠茶餅。


    不管從制法、造型還是品飲方式,都與如今的武夷巖茶毫不相關(guān)。


    明知這是句掃興的話,但我還是不得不說。


    武夷巖茶,是武夷茶的一部分。


    武夷茶,卻不止武夷茶一種。



    武夷茶的歷史,不能都算作是巖茶的歷史。


    武夷茶的榮譽,不能都算作是巖茶的榮譽。


    現(xiàn)在動輒就要說:武夷巖茶,傳承千年。


    這其實是在偷換概念。


    武夷茶區(qū),歷史已有上千年。


    武夷巖茶,歷史只有三百年。


    說來也巧!


    第一次記錄武夷茶區(qū)的文獻(xiàn),是唐代徐夤先生的茶詩《尚書惠蠟面茶》。


    第一次記錄武夷巖茶的文獻(xiàn),是清代超全和尚的茶詩《武夷茶歌》。


    茶詩,既具有文學(xué)價值,又具有史料價值。


    關(guān)于《武夷茶歌》,我另撰文講解。



    總之,學(xué)習(xí)武夷茶,不讀茶詩恐怕是不行嘍!


    其實何止武夷茶,茶詩是歷史中國茶文化的一把金鑰匙。


    認(rèn)真研讀茶詩,該是每一位習(xí)茶人的必修課